陪伴原則

我們的師生關係中, 有9個重要的陪伴原則:

(1)對話大於建議

陪著學生去討論、做出選項,並在不同的選項中做出自己願意並且能夠承擔的選擇,而非代替他抉擇。

(2)引導取代教導

以探詢式的問題(好奇、釐清)取代知識的傳輸,讓學生自己成為學習的專家,而非塑造老師成為教學的專家。

(3)了解先於判斷

發生事件時,需要先做非評價、中性的觀察,在做出解釋與價值判定前,先做事實的「核對」。

(4)賦能而非減能

在陪著學生面對生活經驗時,難免遇到學生身心狀態的起伏,這時我們選擇支持他有力量的部分(賦能),而非強調他沒有力量的部分(減能)。

(5)感謝取代讚美,欣賞代替獎賞

這一條和下一條原則所說的是,我們並不認同「賞罰教育」,無論打、罵、賞、罰,都是以權威或條件的方式,企圖要讓學生處在自己「期待」之下的控制手段。因此,回到我們的教育目標:「自信」與「自立」,我們對比了在一般「學業成就信念」的教育系統中,常常出現的四個動作:讚美、獎賞、責備、處罰。提出了四個新的替代方案:

 表現好的時候需要讚美和獎賞,這時的焦點是讓學生成為老師心目中的好學生,這不是我們所要的。當我們以「感謝」和「欣賞」取代時,焦點是在肯定他的獨特性,或是對自己與團體的付出、貢獻,而不是在慶祝他達成了我們設定的標準,如此一來才會有力量反饋回學生身上,成為內在的動力與自信,而非為了外在誘因去努力迎合。

(6)關心取代責備,學習代替處罰

表現不好的時候就責備,或是不如預期的時做處罰,會讓學生的內在裡產生一個「我是沒有能力」的信念,這跟我們希望學生「長出力量」的信念是違背的。因此我們提出的替代方案,是以「保持對話」為核心的精神,關心是在事情發生時,嘗試去了解這個人的狀態,而非僅僅把焦點放在事情上面。此外,當學生沒有按照自己的學習計劃進行時,我們教室獨有的「提醒會議」,是以學習取代處罰的概念,目的是和他們一起釐清、了解計畫沒有執行的原因,然後一起討論改善方案,這樣常能陪伴他們養成獨立的習慣,慢慢通往「自立」。

(7)合作取代競爭

每一個學生都是獨特的,我們嘗試去欣賞每一個學生不同的特性,而非拿學生之間做比較。因此在教室裡塑造競爭的氛圍是沒有意義的,當每一個個體可以被同等的接納、欣賞的時候,教室裡的合作關係就會自然地發生。

(8)以「溫和而堅定」的態度,陪伴學生面對自然、合理的結果

在教室的生活情境中,為了營造情境、維持秩序,我們會有一些基礎的規範,當學生沒能遵守規範的時候,我們採用溫和而堅定的態度,陪著學生去面對自然且合理的結果。溫和是去關心人和了解情況,堅定則是堅守設定好的規則。自然、合理的結果,代表事先和學生共同約定好的,違反規則所要承擔的後果,是人性化、可被接受,而且是學生願意替自己承擔的責任。

(9)以「請求」取代「要求」(特定情況下)

以心情出發,做的是「請求」;以事情出發做的是「要求」。比方說,老師和學生互動的時候,產生了一些情緒,應當先回到自身「察覺需求」(參考:非暴力溝通的四步驟),而非要求學生對自己的感受負責。

步驟一、察:先針對事實做觀察

步驟二、覺:回到自身的感覺(感受)

步驟三、需:發掘感受背後的內在需要

步驟四、求:針對自己的需要作出請求

然而,針對事情或教室約定好的規範則是需要堅定原本的要求,而不是以討好的姿態請求學生(參考上述溫和而堅定的原則)。

免費建立您的網站! 此網站是在 Webnode 上建立的。今天開始免費建立您的個人網站 立即開始